shenghuozhishi生活知识
中江挂面和鲜面条区别

    中江挂面介绍:

     中江挂面是四川省传统的汉族面食小吃。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外驰名的特产食品,面条细如头发丝,洁白空心,光滑柔韧,风味独特,回锅如新。年老体弱者食之,能促进食欲,增强体质。在四川省中江县众多的土特产品中,中江的“银丝挂面”。由于独特的工艺,极佳的口感和风味,符合营养科学的原料搭配,自问世以来,数百年间,深受食者的欢迎,声名远播,销势不衰,可称得上是中江食品中的奇葩。

     中江挂面为手工制作,历史悠久,传统工艺独特。它的特点是味甘色白,柔嫩可口,面体因经多次发酵而有微孔,故有"茎直中通"之说,其特别柔嫩易消化也缘于此。现在为增加其营养成份,在制作过程中又分别加以韭汁、菠菜汁、鸡蛋精、鸡蛋黄、朱神砂等制成蛋清面、蛋黄面、朱砂面、翡翠面等,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民国1931年版《中江县志》记载:“中江挂面,面细如丝,长八九尺,截两头,取中段,名曰腰面,又称银丝面,县城内外俱佳,河西谭家街尤盛。色白味甘,食之柔滑,细而中空,堪称洁、白、净、干、细五绝……”

     中江挂面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是走亲访友、馈赠亲朋的最佳选择食品,先后数次被省、地、市、县评为地方特色优质食品。

     川省中江挂面,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外驰名的特产食品,面条细如头发丝,洁白空心,光滑柔韧,风味独特,回锅如新。年老体弱者食之,能促进食欲,增强体质。

     中江挂面源于宋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以其独特的工艺和极佳的口感深受人们欢迎。四川德阳市对中江县挂面生产采取新型监管模式,由龙头企业带动小作坊,制定严格的工艺流程标准。据统计,目前(2008年)中江县数百户挂面生产作坊年均增收4000元左右。

     中江挂面曾在广交会上展出,深受外商欢迎,纷纷要求订货。1986年在四川省食品展销会上展出,各省、市客商争先订购,仅一家客商的订货量就超过了中江县全县的总产量。

     挂面由来

     只要是中江人都知道中江挂面 ,很少人知道中江挂面的由来。我们来吹一下关于中江挂面的壳子。相传北宋末年,兵荒马乱,有对夫妇带个小孩子逃荒到了谭家街,来到一家面店要碗面汤喝。店主是一对善良的老夫妻,见他们饿得奄奄一息,就给了两碗刀削面,外加两碗面汤。他们吃后,对店主人说:“你俩老真好,能不能收留我们?只要有碗饭吃,有个地方住就行了。”店主见他们非常老实面善,又拖娃带崽,就同意了。

     这对夫妇男的姓姚。姚哥心灵手巧腿快,干活麻利;姚嫂对人热情大方,里里外外安排得巴巴适适。店里生意越做越好,过往客人都喜欢来这儿吃面。

     不久,店主人先后去世了,姚哥安葬了老人之后,继续经营面店,并改称姚家面店。除继续经营刀削面外,又把家乡的扯扯面作为新品推了出来。

     中江人吃惯了刀削面、切面,觉得扯扯面细得多,巴(四川方言:粘上)作料,味好。一传十,十传百,远近的人都来一饱口福。有的人还请教姚哥、姚嫂传艺,很快做扯扯面的手艺就传开了。

     一天夜里,姚哥发好第二天要用的面后刚睡下,姚嫂起来赶老鼠,板凳一绊,摔了一跤,把一大灯窝子菜油全倒在了姚哥和好的面里。姚哥说声“糟了”,连忙起床用布去吸油,但已经晚了,油已流到面团下面了。他转而一想:“何不就这样揉到面里?”于是,他开始揉搓一根根面条。鸡叫二遍时,他先做了碗面来尝尝,心想,不好吃第二天就不卖了。一吃,味道比原来的扯扯面更巴适。第二天,和了油的面很快就卖光了,许多人吃后都说味道好。夫妻俩从此开始做带油的扯扯面卖。因为带油的扯扯面需要较长时间发酵,为保证随时都有货,夫妻俩又做了经过晾晒的扯扯面备用,这就是中江挂面的前身。

     姚哥不断总结经验,后来竟扯出了细如发丝、中有微孔、油白浸亮的面条来,生意更兴旺。以后,他就干脆不卖热面,专卖挂面了。姚哥还印了包面纸,名叫“姚挂面”,分三等。一等印如来佛,二等印笑观音,三等印长寿星。

     谁知好景不长。西山脚下,有一大户姓谭,看到姚家生意越做越好,就想方设法要把姚家的店铺、手艺霸占过来。谭家向县太爷提出把“姚挂面”作为贡品献给皇上。县太爷火速派人催促姚家特制两千斤挂面进贡。时间催得紧,挂面未晾干就强行送走,还没送出四川,就已变质。县太爷急了,怕犯欺君之罪,又找来谭员外商议,决定把姚哥的儿子姚方押去洛阳,要他在那儿做挂面献给皇上。谁知在洛阳做出的挂面一煮就糊了。皇上革了县太爷的职,姚方被充军北方,半路上被金兵冲散,只身流落到河北,不能回家,就定居下来。据说现在河北省有个县造的手工挂面胜过中江,就是姚方传下来的。

     谭员外占了姚家的面店,留下原来的伙计日夜做挂面。他还规定不准任何人外传手艺,只传自己的大儿、长孙。谭家生意越做越大,原来的“渡口店”街也改称“谭家街”了。

     明朝初年,做挂面的手艺逐渐在民间流传开。只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采用纯净的山泉,把握好面的发酵时间和盐的添加分量,选好天时,就能做出好面来。明清时,中江挂面已经在各地行销。清代诗人王朗山还写下“中江烧酒中江面,一路招牌到北京”的诗句。1931年出版的《中江县志》记载:“中江挂面,面细如丝,长八九尺,截两头,取中段,名曰腰面,又称银丝面,县城内外俱佳,河西谭家街尤盛。色白味甘,食之柔滑,细而中空,堪称洁、白、净、干、细五绝……”

     现在的中江挂面经过历代制面者的努力,形成了味甘色白、柔嫩可口的独特风格,成为中江的文化招牌。面体因经多次发酵而有微孔,故有“茎直中通”之说,其特别柔嫩易消化也缘于此。为增加营养成分,在制作过程中又分别加入韭菜汁、菠菜汁、鸡蛋清、鸡蛋黄、朱神砂制成蛋清面、蛋黄面、朱砂面、翡翠面等,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创新,中江挂面才在今天仍然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鲜面条介绍:

     面条鲜是由加加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创新的酱油品类,作为加加淡酱油家族中的经典产品之一,加加科研所与国内知名食品研究机构联手,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成功研制出可以让消费者吃得更好、更健康,制作也更方便的全新调味品类——“加加面条鲜”。在湖南市场,随着2条持续热播的“吃面 就用面条鲜”电视广告的视觉冲击和营销人员在地举办数千场“体验式品尝活动”扩大影响面,从城市到乡村,加加面条鲜成为了2011年最受湖南消费者关注的调味品,销量比2010年增长60%。加加面条鲜,创造了调味品消费的一种新的流行趋势!

     诞生记

     通过市场调研,加加人敏锐捕捉到老百姓饮食的一个变化趋势:面条历来是中国北方老百姓的一种主食,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国人对膳食营养讲究均衡搭配,原来习惯吃米饭的南方人也渐渐把面条当成了早餐的主食之一。

     聚焦这一细微的变化,加加人发现了其中蕴藏着的巨大商机:全国大部份地区早餐吃面条的饮食习惯以及人们越来越追求吃得有口味、吃得健康,这些意味着消费者还有着潜在的对新型调味品的需求,于是,如何让面条更好吃、更营养,如何让做面条变得更简单、更快捷,成为了加加人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适用范围

     在做汤面时,每份面条(2至3两)放入大约3至 面条4瓶盖,无需再添加味精、鸡精等调味品;喜欢吃拌面的,可放3瓶盖左右,无需加盐,可加适量葱花。面条顿时变得鲜美宜人,原来,早餐可以如此简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加加面条鲜”还可用于蒸鱼、蒸肉、做凉菜、蘸食海鲜、凉拌皮蛋、炒菜等等,轻轻松松调出菜肴鲜美好味道。




本文网址:http://www.scxiongjian.com/show.asp?id=90
028
87053200
服务热线
server online
Copyright © 2001-2024 四川雄健实业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2009342号-1 川公网安备 51062302000155号